聯系我們
業務咨詢訂艙:
028-85884670
028-85884680
出港客戶服務經理:
胡雨琪:189-8189-7403
王 玲:189-8088-6984
李 玲:181-0822-9452
李萬鑫:181-0822-2047
李延兵:189-8188-7403
胡 林:134-5861-8897
服務質量監督及建議:
李先生:139-8072-7403
6月以來,多架國產運5飛機飛赴內蒙古阿拉善左旗,執行年度飛播造林任務。
此次飛播任務預計將持續兩個半月,飛播造林約20萬畝。圖為西部戰區空軍運輸搜救航空兵某部運5飛機穿越荒漠地帶,飛赴預定空域展開飛播作業。
自1956年3月,運5飛機首次執行飛播任務開始算起,中國飛機已經飛播造林64年。
1956年3月4日,空軍一架運5飛機裝載1500千克馬尾松和臺灣相思樹種飛上藍天,成功幫助廣東省林業廳進行飛播造林。自此,飛播造林在共和國的大江南北拉開序幕。圖為運5飛機飛播瞬間。
回溯飛播造林之路,仿佛一部“拓荒史”,從無到有,一步步艱辛探索。從北疆干旱地區到南國苗嶺山寨,從烏蘭布和沙漠邊緣“鎖邊綠洲”到云貴高原“植被恢復”,中國飛機飛過的荒漠,變成了無數的綠色詩行。圖為20世紀80年代初,執行飛播任務的空軍指戰員與地方林業部門工作人員通力合作,共同完成運5飛機飛播任務。
運5飛機
飛播任務的主力運5飛機是新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種運輸機,也是用途廣泛的通用飛機。運5飛機在航空工業洪都生產了728架后,1970年5月轉至石家莊飛機制造公司(今航空工業通飛華北公司)生產。截至目前,累計生產1000余架的國產運5系列飛機已經成為我國生產批量最大、生產時間最長、飛行作業時間最多的通用航空機種,被譽為“一代神機”。
飛播造林地區大多在邊遠荒僻的沙漠、山谷、丘陵地區,沒有指揮塔臺和導航設備,執行飛播作業的飛機經常要進行超低空、鉆山溝飛行。對飛行員和飛機而言,每飛一個新播區就是開辟一條新航線,每一次飛播造林都是一次新挑戰。圖為運5B飛機在騰格里沙漠飛播作業。
飛播造林,即利用航空器為平臺,將樹種撒播到宜播地上,利用林木有天然更新能力的特點,借助自然降雨和適宜溫度擴大森林資源,增加林木植被的科學造林方法。
在人煙稀少、交通不便、勞力缺乏的大面積荒山荒地,具有比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更強的造林優勢,是早日實現荒山綠化的有效辦法。
但飛播造林絕不僅僅是將種子從飛機上撒出去這么簡單。種子從機艙到大地的幾十米旅程,“飛播人”要經過精心的準備和實施過程。每次飛播如何分區,如何切割成等寬的飛播帶,怎么飛、如何播,很有講究:如果飛得不直,地上長出的綠帶就是彎曲的;飛播時漏掉一帶,生物鏈就可能會斷裂,一大片植被都成活不了……
因此飛機必須沿一定航線和高度把種子均勻撒播下去——均勻到每平方米落10至15粒種子,這是精細測算后的結果。與此同時,飛播通常都要進行超低空、貼山脊飛行,要飛得非常準、非常穩,既要精確定位,還要定點定量,對飛行技術水平要求極高。飛行強度大,天氣窗口有限,飛播往往要追云逐電,趕雨搶風……
目標荒漠,飛機型號更迭,任務種類多變,但使命依舊。
航空工業于1980年5月成立農業航空服務隊(今中國飛龍通航),裝備航空工業自行研制發展的運5、運11、運12等飛機。
服務隊按照國務院、中央軍委的批示要求,執行農、林、牧業的飛播施肥、防病滅蟲、農業資源調查以及地質探礦等任務。直至今日,這些依然是中國飛龍通航的主業之一。